秦汉相交之际,楚汉相争五年之久,最终以汉王刘邦取胜而终结乱世;“四面楚歌”的项羽被文人墨客塑造为可歌可泣的英雄,流传至今。笔者却以为项羽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可能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刘邦却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对下属对自己的盟友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对自己的事业给予极致的坚持。
刘邦剧照
荥阳之战
楚汉相争第三年,楚军围汉王刘邦与荥阳,胜利似乎在向楚国招手。但是,历史总会发生一些波折,项羽轻易被刘邦用计策挑拨离间,不再信任自己的心腹谋士亚父范增,没有乘机攻取荥阳的有利局势,给汉王刘邦以喘息之机。此战,项羽不仅仅失去了消灭政治对手的有利时机,也错失了己方阵营不可或缺的顶级谋士,其实从此时开始,胜利的天平就逐步向刘邦倾斜了。
范增与项羽剧照
项羽在优柔寡断措施良机的时候,刘邦却在积极地为自己的事业努力,积极商量计策来自救:先是运用计谋离间楚国君臣,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寻求转机;同时积极思索突围之策。此时刘邦部下纪信主动站出来献策,准备以自己为诱饵吸引楚军,给汉王刘邦创造突围的机会,最终刘邦成功突围,纪信却死于楚军之手。
纪信
荥阳之战汉王刘邦能够成功突围,不仅仅是因为其谋略得到;同时也是因为有愿意积极主动为其献身的部下,而项羽却轻易地怀疑自己的心腹谋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邦在团结己方阵营方面远优于楚王项羽。
鸿沟分界
楚汉相争来到了第四年,楚王项羽感觉自己再难有援助,后勤保障也逐渐匮乏,跟汉王提出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可能也觉得己方休整,汉王起初准备答应楚王项羽的提议。
此时汉王刘邦账下谋士张良、陈平等人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敌我双方的变化,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己方倾斜,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即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认为应该趁机继续攻打楚军,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刘邦积极采纳了下属的建议。
这与“鸿门宴”时的项羽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彼时项羽自持勇力,或看不起刘邦,或因为所谓的面子放过刘邦,最终养虎为患,终食恶果。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汉军成功将楚国围困在垓下,并用四面楚歌之计大破楚军,此时发生了著名的霸王别姬,项羽被传“爱美人胜过爱江山”,但是笔者却认为有待商榷,项羽看着虞姬自杀,自己却带百余骑突围逃脱。
此时,小到普通的农民都已心不在他,将项羽指向绝路,这也说明了汉王刘邦的人心所向。项羽再次被汉军围困,等到突围逃至乌江边时,身边只剩了二十八骑。
在最后的最后,项羽仍没有认识的自己的错误,仍然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汉军中往来冲杀,来彰显自己的勇武,可是战争永远都不是靠个人的勇武来决定强弱、胜负的。到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可能是项羽真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有可能在生命的尽头,项羽才认识到了自己与汉王刘邦的差距,王图霸业已是一场梦。
乌江自刎剧照
从楚汉相争开始,楚王项羽屡屡错失致胜良机,可能是项羽一开始就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思想仍停留在战国争霸的年代,从没想过一统天下;而汉王刘邦在暗度陈仓、东出汉中时可能就已经立下了尽灭楚军,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盼。因此小化到个人,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要明白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也许我们的初衷我们的眼界已经决定了我们最终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