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亲戚讲过他朋友家孩子的故事,是一个让人遗憾的育儿故事。之所以说“遗憾”,是因为孩子妈妈付出的努力超过了大多数人,可是收到的效果并不好 。
这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因为孩子出生之前,他妈妈读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给孩子做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孩子表现得既聪明伶俐又活泼开朗。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各方面表现很突出,到了五年级,学习越来越差。上初中以后,不仅成绩变成倒数,性格也越来越内向,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仿佛变了一个人。
那个曾经一心一意付出的要强的妈妈,面对孩子时变很无助,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孩子的亲戚朋友们见到顽劣的孩子后,全都大跌眼镜,以为认错了人。
这个妈妈用尽心思来培养他,孩子为什么越长大越退步呢?
因为妈妈把爱孩子的心变成捆绑孩子的枷锁。孩子在她时时刻刻的监视下,变成没有主见的人 ,仿佛成了提线木偶。
一个一举一动都无法自主的人,就像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木偶人一样,必然会失去曾经的活力和灵气。
尹建莉老师说过“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失去自由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自觉性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受自己大脑控制的,并非像设定好程序的电脑一样,家长输入指令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孩子妈妈事无巨细的指导,是在用指令和控制干涉孩子的自主行为,让孩子失去了正常生长的空间。就像是一棵小树苗被困在了玻璃罩中,无法自由地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怎么可能长得好呢?
当孩子所有的事情,包括学习、游戏、生活都是在妈妈的指令下去完成的时候,他的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就会严重萎缩。
一个人的行为长期被别人控制的时候 ,他的内心会越来越烦躁,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别人的掌控下,像个木偶一样的去生活,即便是个小孩子也不愿意。
长期受人摆布的人,内心不舒服的情绪会越积越多。这种让人感觉压抑的、违背人性的生活持续久了,必然会让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心理,产生反抗心理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是越来越不听话,失去自我控制力,同时失去了自信。
孩子表现出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 ,其实是不自觉的反抗。这样一个每天都在不自由、烦恼和苦闷中生活的孩子,是不可能越来越好的。孩子没有因此发生心理问题,已经是值得庆幸的事了。
有这样一句话:“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自主性,才能培养出意志力。一个没有得到自由的孩子很难产生自觉性,更谈不上“坚定的意志”。
家长们如果用“控制和指令”剪断了孩子的翅膀,还逼着孩子飞翔,后果会很严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