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姬昌,东征王。民间有着周公解梦的说法,当然这只是个迷信的说法,可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讨伐纣王的周公旦,到老百姓口中会有了“解梦”这一“特异功能”了呢?
周公旦在年轻时,是个遵守孝道的人。文王姬昌在世时,他便以顺从父亲意愿为原则,从不起与兄弟争夺继承人的想法。当姬发遂父亲遗愿登上王位后,周公旦全力辅佐姬发,为姬发的伐纣计划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在姬发苦于伐纣无计,又担心失去时机时,周公告诉姬发,决胜天下在于德,伐纣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在诸侯中失去民心,只要远近诸侯都不冒犯,和好的诸侯不至于失去,那就可以放心东征。
武王在灭商两年后,便去世了,武王的独生子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此时天下诸侯会趁机背叛,于是就代替成王执掌政权。周公的及时接手,让周朝蠢蠢欲动的诸侯平息下来。他制定官吏制度,完善治国的体制,并且完善礼乐制度,推广敬天保民的思想。在周公的治理下,周朝国家秩序井然有条,人民生活平静安宁。但是,外部没有威胁,内部却出了奸细。
周公的三哥管叔,嫉妒周公在百姓口中的名声,到处造谣生事,说周公有蓄意谋反、篡夺王位之心。年轻的成王,不知对错缓解,竟相信了谣言,与管叔一起打压、排斥周公。甚至将周公驱逐到外乡,罢免他的官职。
周公当时,真是有苦说不出,但他仍然忠于成王,在民间推行周朝的礼制,并且暗中观察居心不良的管叔。不出所料,他搜集到了很多管叔谋反的证据,但此时的成王对这一证据却一概不理,坚持相信管叔。
终于,感到时机成熟的管叔,露出了狐狸的尾巴,联合纣王的儿子,在东夷部落起兵造反。此时的成王,才恍然大悟,他后悔不已,怀着歉意向周公旦写了一封求救的长信。周公看到信后,立马打道回宫,为成王讨伐管叔,丝毫没有在意以前的恩怨。在周公的努力下,叛乱很快平息下去。周公没有就此而安逸,他上书成王将国都改为洛邑(今洛阳),将军事力量发展到周边的藩国,用藩国的称臣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公做完这些以后,成王也长成了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看到已经可以独自处理国事的成王,心中颇为欣慰。于是,将手中的大权全部交给成王,解甲归田,做了一名平民,在临走时,他写了《无逸》一书,告诫成王以商朝的灭亡为警戒,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游玩。
周公让位三年后,便得了重病,临死前,他一直叮嘱下人,将他葬在成王的宫殿边,因为他不能离开成王。然而,下葬之日,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直到把下葬之地转移到文王墓,一切才平息,成王说:“这表示,我不能将周公当做大臣来看待啊。”
周公一生推行敬天保民的思想,对于上天他很是敬畏,并且注重对上天的祭祀。他为祭祀上天制作了专门的礼乐体制,并且制作了专门的祭祀制度。周公也很善于占星、占卜。因为这些,老百姓在提起周公时,很容易把他作为与上天沟通的使者,再加上周公一生忠义报国,保守了几乎完美的道德标准,近似于神仙才有的品质,所以很多人也就顺理成章地将周公认为成是天帝派下来的神人。周公解梦也就由此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