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林俊杰的一句歌词其实是对三国时期战乱的最好写照。
《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其中 桃园三结义 、 三顾茅庐 、 火烧赤壁 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桥段。
而蜀国后期未能兴复汉室也让众人不禁掩卷叹息,其中关公的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 罗贯中 尤其地浓墨重彩描写,让人落泪于英雄好汉的苍凉落幕。
而后人有著名的三国学者—— 章太炎 分析这场战役时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假设,他认为是诸葛亮故意 袖手旁观 关羽的死亡,这又是为何呢?难道他真的因嫉妒而借刀杀关羽吗?
借刀杀人?
章太炎是一位晚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于三国时期的纷乱他尤为感兴趣,他就出版了一本名为 《訄书》 的论著。本来这样针对三国的史学讨论是习以为常,而在其中《正葛》章节时,就提出了诸葛亮 刻意害关羽死于孙权手中 的假说。
要知道,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奉为 最神机妙算的军师 ,同时也是对刘备忠心不二的贤臣。而关羽是刘备结拜过的兄弟,其勇猛过人,同样也成为了武圣这样的忠义形象,为蜀汉打下了汗马功劳。
要说三国里最受欢迎的人物,这二位可都是榜上有名,且关羽的死无论是书中还是史实都是非常令人 痛心疾首 的结局,要是是由诸葛亮暗中指使,可就太让世人所难过了,于是关于章太炎的说法一时是众说纷纭。
要说章太炎的猜测也不是不无道理,古代历来都有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故事。往往这些为建功立业打下江山的贤臣、武将都明事理地主动选择隐退,不然由于 “功高震主” 的下场都不如人意。
甚至像“ 杯酒释兵权 ”这样著名的典故,都属于是得以善终的结局。而关羽,此时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在诸葛亮的眼光里,关羽现在是 功多无罪 。
面对这样的人, 明杀则无以压众,不杀则无人以驭 ,那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借旁人之手杀他。
于是关羽当时中了吕蒙的 白衣渡江 之计后,除了麦城外,荆州各郡县已经全部丢失,不少部下已经投降东吴,关羽手下就只剩300余人。此时关羽只好向远在成都的刘备和位于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
要说刘封不救,结合之前埋下的仇恨就很好理解。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 ,而关羽曾经插嘴不许刘备立他为皇帝,说不是亲生的。又加上 孟达的挑拨离间 和煽风点火,刘峰便没有出手。
不过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却也没有出手,其实确实引人诧异。关羽是刘备“ 桃园三结义” 时结下的好兄弟,为蜀汉拿下过多少场战役, 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 都是仰赖的他。
再结合之后刘备为关羽之死报仇,不惜发起了 夷陵之战 ,而这一战的惨败直接就奠定了蜀汉的败局。
显然来看,对关羽在麦城的见死不救,可能还真是 诸葛亮 从中作的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算计到了关羽是个有力的竞争对手,必须趁此机会把他除掉。
同时,借此杀关羽的机会,也是对于刘封的报复。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不看好刘封,经常发生意见冲突。故刘封若上台,必与诸葛亮反目成仇,打入冷宫。故可用这个机会 问罪于刘封 ,趁刘备在世时就以绝后患。
众说纷纭
要这么来看,显然章太炎的观点也还是有迹可循,不然也不会引得整个三国圈的轰动。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智多星,有点这样的计谋自然不在话下。
可人们也掂量着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就是为刘备死心塌地、鞠躬尽瘁的蜀汉忠臣,诸葛亮真的会因为个人恩仇而去除掉关羽吗?
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不会,因为凭借诸葛亮的格局,他肯定是更希望蜀汉能够兴复汉室的。从他后来在刘备死后写下的 《出师表》 中,他对蜀汉的奉献与热诚洋洋洒洒,字里行间里都是对于 后主刘婵 的厚望和殷切关怀。
要是说诸葛亮明知关羽被困于荆州,还因为私心不去营救的话,自然是有些牵强了。
再来看关羽自己失守荆州这件事,从后来流传的 “大意失荆州” 这个谚语中就可见一斑。关羽此时已经年过半百,且 骄傲自满 于自己毕生的赫赫战功,因此才没有识破东吴的计谋,丢失了荆州这块军事要地。
至于他的身死,也是在部下提醒他“ 小路可能有埋伏 ”的情况下,他依旧“ 不怕 ”地从小路逃出麦城,中埋伏身亡。可见关羽晚年是相当的自大自满,于是自己 葬送了性命 。
而刘备这边,刘备大军刚从汉中回到成都,离关羽确实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千里之外 奔波而来可能也未必能守下荆州。且诸葛亮此时并无蜀军的兵权,他实际上也做不了主去支援。
最为重要的是,荆州这块宝地,诸葛亮会为了杀关羽而丢掉吗?荆州是蜀国北伐的军事要地,关羽若死, 荆州必然失守 。
且守将关羽也是刘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他甚至觉得张飞不够有谋,赵云不够忠诚,才派遣的兄弟关羽前去镇守。诸葛亮是万万不会拿蜀汉的前途去为了除掉 “心头之恨” 的。
哗众取宠?
其实文坛对于章太炎其言的争议,也是正中了他的下怀。他在此书出版之后多年,又特地对此章进行了大量修改,更名为 《思葛》 ,修正了此前的谬论。
可能外人一时看着眼晕,他没有了解完三国时期史实的来龙去脉,怎么就在这里 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呢?
结合了章太炎其人其事,放在他当时的背景来看就非常好理解了。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当他出版《訄书》的时候,深陷 牢狱之灾 ,但他依旧对 革命饱有着信心和希望 ,同时构建着未来政治体系的蓝图。
他明确地说 “吾言变革,布新法,皆为后王立制” ,也就是要为新政权制定治国方略。而《訄书》中《正葛》一章,充满的皆是 借古讽今 之事,也就是为巩固政权的探索。
后产生的修订版 《思葛》 一书,也是完成于护法运动,主张于 建设社会团结,减少内讧,集中力量于外敌 。
小结:
所以说, 你笑章太炎不懂三国,他笑你不懂政治 。
章太炎对于诸葛亮的人格和功业始终都保持着 肯定与赞赏 ,对于他借刀杀关羽的指控也是为了目前 社会形势的变动 所致。
其实这样的历史学者不在少数,所以也曾引发过 历史认识是否应该独立于现实生活 的讨论。
不过在《思葛》一文中,章太炎用强烈的 民族主义色彩 与传统文化的思想来对诸葛亮的救民意识进行了探讨,放在三国的时代里对他的社会道德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政治道德价值进行了再一次地评判,为解决章太炎当时的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些理论帮助。
这一点来看,章太炎还是功大于过。况且,对于历史、文学本就应该抱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才能有利于文化的百家争鸣以及真正的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