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感慨,这是我回到老家创业做茶的第二年,虽从小在农村大山里长大,但回到家乡后却是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小时候只顾着享受童年,再大点忙于读书,毕业后疲于上班,过年回家短暂停留几天就离去,时光飞速的流逝,我们也在忙于生活的种种而忽略了好多的事物,记忆深处深刻的东西是否也变的灰暗。
刚回老家的时候总是在想怎么样能在老家一年挣十几万
回家的这一年里自己仔细留意了很多的东西和事物,虽然老家这边很偏僻经济也很落后,但是在农村发展也是有挣钱的门路的,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是做同一件事有的人真的挣到了钱,而有的人真的只是对应的收入了一点辛苦钱,差距还是很大的,这其中的缘由我觉得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事物的认知度和觉悟。
就拿我们镇养蚕这个事来说,其实我们这边养蚕已经是发展了接近二十年了,从一开始政府扶持的时候,农户免费领桑树苗,信用社贷款给农户建桑蚕养殖室。价格也从一开始的十多块钱一公斤一直上涨到现在的五十多块钱一公斤,那些一开始就重视的农户就是赚到钱了的,今年就听说镇上有人家养蚕收入接近十万的。
其实这就是得益于看待事物的认知度和觉悟,就是一直坚持,不断去积累和改进做同一件事的经验和方法。就像我们镇上的那家农户一样,他们养蚕就是一直在坚持,从以来说桑树种植面积只有两三亩到现在的一二十亩,养殖室从一开始狭窄的30平米到到现在的200多平米大棚养殖室。
在有天时:蚕丝价格稳步上升,地利:足够的桑树叶和宽敞的养殖室,所以这户人家养蚕就能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大部分人家在蚕丝价格有优势的情况下一年也只能收入一两万块钱,而这户人家却能做到接近十万。
原先选择回家做茶的时候我都想养蚕的,但是理智过后没有行动。
当时我也是热切地期盼着回老家了能做点什么,投入时间短,来钱快,又不耽搁做茶。后面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养蚕,我们家一开始就是父母没有重视,政府给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积极地行动起来,桑蚕养殖室一直没有建起来,等到看到别人家养蚕还有搞头的时候才弄。
加入的也不算晚。但是老家地理条件就是硬伤,大部分人家耕地都很少,而且利用率又低,都是些分散的荒山地,所以我们的桑树叶就限制了养殖的规模。而且老家这边是在高寒山区上,昼夜温差比较大,不像镇周边的人家一样,可以建大棚来做养殖室,这个就导致了天时又了却没有地利。
我觉得在农村也是又一些号的项目的,但是重在天时和地利。不是说在农村就不好挣钱,钱其实在哪里都不好挣,在大城市打工,没有一技之长也就只能靠时间和劳动力来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