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天地 > 李世民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李世民的女人有很多可最爱的女人只有两位)

李世民最爱的那个女人是谁(李世民的女人有很多可最爱的女人只有两位)

阅读量:1565 时间:2023-05-08 10:25:32 作者:愈芳苓

摘要: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有四个,分别是天才美女--徐惠妃,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无垢(长孙皇后),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有四个,分别是天才美女--徐惠妃,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无垢(长孙皇后),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以贤德著称,其实李世民的能够成功多亏了长孙皇后的支持。

对于李世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大唐的第二位皇帝,有勇有谋,雷厉风行,是一代具有雄才伟略的明君。依靠“玄武门之变”,他除掉了与自己争位的亲兄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李世民统治的十几年时间里,唐朝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更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国。

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一生娶了15位妻子,且每一个妻子还都有自己的特点。她们有的人貌美,有的人聪慧,还有的人知书达理,文雅脱俗。

这些女子陪伴在李世民身旁,为他生育了三十五个后代。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李世民后宫家眷们的那些事。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李世民的第一位妻子,也就是李世民称帝后册封的长孙皇后。长孙氏的父亲是隋朝将军长孙晟,在她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长孙皇后被舅父收养,并在她13岁的时候与李世民成亲。结婚后的长孙皇后生活节俭,声明大义,是典型的贤妻,深受世人的好评和称赞。

可能是长孙氏从小习惯了父亲的常年征战,所以,她对丈夫的事业非常支持,特别是在军事上,还时常给李世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帮其排忧解难。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长孙氏还曾亲自慰劳出征的将士,为他们鼓劲。此外,作为贤妻,她还时常引古通今,提醒李世民在治理国家,以及政治策略上的一些失误,并向李世民推荐了很多贤能的人才。

可以说,长孙氏就是李世民的贤内助,且非常受人尊敬。

而李世民对这位发妻也非常喜爱,所以,在其登基之后便册立了长孙氏为皇后。

成为皇后以后,长孙皇后更是尽心竭力的为李世民打理后宫。作为一国之母,长孙皇后的品行端正,严于律己,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宫的其他嫔妃做出了榜样,从而约束她人的言行。

长孙皇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还有四个女儿,分别是: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因病逝世,年仅36岁,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韦贵妃。韦贵妃原名韦珪,李世民其实是韦珪的第二任丈夫,韦珪的第一任丈夫是民部尚书的儿子李珉,二人还有一个女儿。不过,后来李珉被杀,韦珪便回了娘家。但是,因为其相貌较好,又有文采,便被李世民娶回了府中。

燕德妃,其系出名门,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成长在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受到熏陶和培养,造就了燕德妃端庄稳重的性格。她举止优雅,仪态大方,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其十三岁的时候与李世民成婚,并被封为了贵人。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册封其为贤妃,后封为德妃,她为李世民生了两个皇子。

徐贤妃原名徐惠,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她,据说五个月的时候就会说话了。在四岁之时,她就已经熟读《论语》,八岁能写文章,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神童、才女一枚。徐惠的才情较高,很多诗词作品在民间备受推崇。后来,李世民得知此事,便把其召进宫来,封为了才人。

入宫后,徐惠的才气得到了唐太宗的亲睐,不久便被册封为充容。她不仅在生活上与李世民举案齐眉,更在政事上给了李世民诸多意见。徐惠大胆谏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深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死后,徐惠一直郁郁寡欢,终日没有欢颜,最终病逝,年仅24岁,被追封为徐贤妃。

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她在隋朝覆灭之后,嫁给了李世民。此外,在李世民的众多妃嫔中,还有一个最为出名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才人武媚娘。后来,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刚入宫的时候,相貌清秀,外形姣好,所以,得到了李世民的喜爱。

在李世民召其侍寝之时,武则天却在被临幸的时候,无声地落下了一滴泪水。正是这滴泪水,让李世民感到了武则天的与众不同,以及她身上的妩媚动人之感,所以,将其称之为“媚娘”。

那么,在这十五位佳人中,李世民最爱的是哪一个呢?

要说李世民的最爱,首先,应该是他的原配妻子,长孙皇后。因为,这个女人处事得当,管理六宫,非常得力,而且,他们自小相识,感情非常深厚;其次,应该是徐才人,因为,徐才人的才情好,擅长书法绘画,又懂得诗词歌赋,与李世民的兴趣爱好都颇为相似,所以,两个人更有共同语言。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并不算长寿,只活到了五十二岁。而且,跟很多皇帝一样,到了晚年,李世民也想长生不老,益寿延年。所以,他到处派人寻找长生之术,炼造各种丹药。由于唐太宗一直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且长期吃药,已经对药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依赖性,普通的丹药药效也变得不明显了。

此外,为了能更好地缓解病痛,唐太宗想到了引进国外的药物,所以,他让大臣们帮助他到国外去找特效药。后来,大臣们给他找来了一个印度术士,为其炼制丹药。按照术士的“医嘱”,病情已经很严重的唐太宗,坚持吃了整整三个月的丹药。但是,他的病情非但没有改善,反倒逐渐恶化。

公元649年,唐太宗的病情急转直下,在吃完丹药的两个月之后,暴毙身亡了。

相关阅读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赶尽杀绝)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赶尽杀绝)

一是想当皇帝的思想指使着他这样做。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应该说是建立了赫赫功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是想生存的思想逼迫着他这样做。由于李世民的功劳已经大到功高震主了,而他又实统着兵权。不仅是李建成,可能当时的李渊应该都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三是想唐朝的未来督促着他这样做。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而让李建成做上皇位的话,不仅李世民活不了,而且,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出生入死跟随李世民的将军们可能也难以幸免。...

2023-02-19 查看全文 >>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李鸿章尸骨被人挖出挂在拖拉机后面拖行羞辱)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尸(李鸿章尸骨被人挖出挂在拖拉机后面拖行羞辱)

李鸿章尸体被人们挖出来拖尸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泄愤,当初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之所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面上看起来正是因为李鸿章签订的这些条约,也因此,李鸿章成为了替罪羊,被人们标以卖国贼的标签。人们为了泄愤,便炸其墓,拖其尸。...

查看全文 >>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花木兰战争胜利以后到底有没有嫁人)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花木兰战争胜利以后到底有没有嫁人)

嫁给了赵俊生。赵俊生是花木兰的丈夫,柘城县人,是一个军人在花木兰替父从军之前,就已经与赵俊生订婚了,发生战争后与婆家商议,俩人一起替父亲从军了。...

查看全文 >>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西晋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西晋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查看全文 >>

司马懿杀光了曹家吗(司马懿隐忍三代窃取了曹魏的天下)

司马懿杀光了曹家吗(司马懿隐忍三代窃取了曹魏的天下)

司马懿篡位后曹氏家族有好有坏。当时主要掌权的曹爽被杀疑三族。之后司马氏先后废掉了曹芳和曹奂,曹芳被废掉后45岁病死。曹奂的命运要好一些,司马炎废了他之后,封他为陈留王,我自己的封闭还有1万户的赋税,而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这在历史上被废的君王里算最好的了。...

查看全文 >>

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史上赵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史上赵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高是一个老谋深算、狡诈多端的人。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说,赵高还是挺聪明的,但只可惜他一心想篡夺皇位,没有把聪明用在正地方。秦始皇死后,他利用李斯不惜一切代价想得到功名的特性说服了李斯同他一起逼死扶苏,立胡亥为王。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他为了测试大臣中有几分是反对自己的而演的一出戏。...

查看全文 >>

周朝为什么自降为天子(周朝为什么自降为天子的原因)

周朝为什么自降为天子(周朝为什么自降为天子的原因)

夏称帝,商称后,周称天子,周朝是以天帝之子自居,可知是华夏族半神后裔,因为夏商都是半神一类,属于神话,后人无法理解,而周朝的历史可信度就大了,所以,后人奉西周为正统,那也是天下分为四大部洲,人王统治四海八荒的真正开始。...

查看全文 >>

历史上的陆绎的妻子(真实历史上陆绎的妻子及陆绎曲折的一生)

历史上的陆绎的妻子(真实历史上陆绎的妻子及陆绎曲折的一生)

虽然陆绎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袁今夏是虚构的,历史上陆绎的妻子是当时吏部尚书吴鹏第五女吴氏。陆绎的妻子不姓袁,而是姓吴,是吏部尚书吴鹏的第五个女儿。两人育有一女,女婿是太仆少卿米万钟。...

查看全文 >>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历史上崇祯是怎么扳倒魏忠贤的)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历史上崇祯是怎么扳倒魏忠贤的)

崇祯解决魏忠贤,完全是在股掌之中一步步整死的,前后3个月,连同整个阉党一扫而光,干劲利落,魏忠贤以十大罪自缢而亡,阉党共计289人被处理,崇祯以“钦定逆案”昭告天下,当年被阉党迫害的大臣和妃嫔相继平反,崇祯处理虽铁血惨毒,但无一人对此案怜惜,无不称快。...

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当前编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