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家里都有地球仪,大家观察到地球仪上的地球的旋转轴与水平面并不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当把地球仪放在桌上的时候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倾斜的。
其实现实的地球如果以黄道为基准面的话,地球确实是倾斜的,它自转的地轴与黄道的夹角是66度34分。当然我们的地球处在宇宙中本来就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所有的描述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设立了一个基准面,方便对地球处在太空中的姿态做描述。
在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有倾斜的角度,我们熟悉的天王星技术是躺在轨道上绕太阳旋转的,它的自转轴与黄道的夹角才2度。这些按照陀螺状的轨道(就像弹簧一样),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要问了,在中学书上明明是以椭圆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吗?
你为什么说是陀螺状。笔者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书中的描述是按照太阳是静止的角度来描述的。而事实上呢,太阳本身也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所以笔者在这里的描述跟中学书中的描述并没有冲突。
言归正传,那我们地球的这个夹角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在四十多亿年前刚刚形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吗?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在地球在形成初期,经历了若干次天地大冲撞,每次撞击都会改变地球的姿态使得地球做无规则得旋转,最近一个大碰撞来自四十亿年前与一个颗火星大小的行星碰撞,这次碰撞对地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熟悉的月球就形成与那次大碰撞,碰撞过后地球再次被撞离原自转轴。
变得摇摆不定,而因碰撞产飞离的尘埃、碎片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地球周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月球的形成对地球自转抽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月球的引力就像一个稳定器,慢慢将地球的自转与黄道平面夹角稳定在66度34分。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陆板块漂移说,意思是因为南北半球大陆的面积不同,使得地球“头重脚轻”,地球为了平衡这种状态,自转抽慢慢倾斜。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觉不是很饱满,有很多臆想猜测的成分。
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夹角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四季变化,春夏秋冬。如果没有这个夹角,地球的的司机将按照地理位置来划分而不是时间,赤道附近永远是夏天而且是太阳直射比现在赤道附近的平均气温至少高15-20摄氏度;南北两极永远是冬天,而且是寒冬。
夹在中间的地带就是春秋,靠近南北极的部分是秋天,靠近赤道的那部分是春天。还有那就是一天中日出日落的时间永远是固定的,早上6点日出,傍晚6点日落,永不改变。估计有很多朋友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我告诉大家,如果真有一天这样了人类的宜居地会变得很小。
恶劣天气会频发;寒带会变得更寒热带会变得更热,我们只能生活在南北两温带了,一边是冰天雪地,一边是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