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四月,雍正帝下旨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其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一职。年羹尧在杭州任职期间,时常独自一人坐在城西涌金门发呆,那些途径城西的商贩慑于年大将军威势,皆远远避开,不敢从涌金门入城。
从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开始,他被雍正一贬再贬,却始终不愿向雍正低头认错。不久之后,朝廷内外大臣也开始纷纷联名上奏,揭露年羹尧过往之罪状。在这样的群情激愤之下,纵然雍正帝有意包庇也无济于事,最后只能俯从群臣所请,尽削年羹尧官职。可是,哪怕到了这种情况之下,年羹尧却还在坚持,不愿向雍正低头。
雍正三年九月,雍正帝下令将年羹尧押送京城会审。三个月后,负责审问年羹尧的大臣向雍正帝提交了审问结果,共计列出年羹尧92条罪状。雍正帝震怒,下旨赐年羹尧狱中自裁,其子年富被问斩。
雍正帝在处死年羹尧之后,念及与年羹尧往日情义并没有为难年家,因此年家并没有受到太大牵连。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及兄长年希尧虽被罢官,但却保全了性命。年羹尧其余诸子原本已被发配戍边,两年后又被雍正帝下旨赦免,交由年遐龄管教。
年羹尧是整个年家的支柱,他倒台之后却没有牵连年家,这可能也是因为他和雍正之间最后一丝君臣情分。那么,年羹尧为什么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低头认错?他究竟在执着些什么?如果他当初能够向雍正低头服软,也许这对君臣之间就能够善始善终,而不是落得这样的结局。
年羹尧失宠获罪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说起来就是骄纵二字。雍正帝能够当上皇帝,年羹尧出力不少,再加上年羹尧屡立战功,使得雍正帝对年羹尧恩宠日盛。雍正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在朝廷的人事变动上,凡是年羹尧推荐上来的人选,雍正帝一律恩准。而在年羹尧统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也一律听从年大将军的意见来任用。
在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之后,雍正更是将年羹尧视为大清王朝的“恩人”。为了让人们记住年羹尧的功劳,雍正帝还特意当众说出这样一番话:“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很多人都认为清朝最大的宠臣是和珅,实际上年羹尧才是清朝最大的宠臣,雍正对年羹尧的恩宠之盛,实非言语所能形容。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帝召其进京,当面对其说道:
“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之后,雍正帝还跟年羹尧说:“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正是因为雍正帝的这种宠信,让年羹尧至死都不愿相信,雍正帝会真的对他下手。从雍正二年开始,雍正帝已经开始对年羹尧有所不满。因为年羹尧在第二次赴京途中,公然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朝廷重臣跪道迎送。到达京城后,面对前来迎接的朝廷大臣,年羹尧连马都懒得下,径自入城而去,毫无体统可言。
更有甚者,年羹尧不但在王公大臣面前骄纵日盛,后来在雍正面前也十分骄横,毫无身为人臣该有的礼节。在年羹尧离京时,雍正皇帝特意给年羹尧下了一道圣旨,其中有这样一段: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雍正帝在圣旨中已经提醒了年羹尧,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收敛一些。可是年羹尧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以至于给自己惹来祸患。如果年羹尧能够认真读一读雍正帝给他的圣旨,再反思一下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许他也不至于因为骄纵过甚而遭到内外大臣的群起攻之。
年羹尧之所以宁愿死都不肯向雍正帝低头认错,也是因为他至死都不愿相信雍正会真的对他下手,他将所有心思都用来思考为何雍正会改变对他的态度,而不去思考自己这些年究竟做了哪些错事。
他过度执着于雍正帝对他的恩宠之中,不愿相信雍正帝会真的做出“鸟尽弓藏”之事。如果年羹尧稍微懂得一些藏拙之道,也许他和雍正帝之间真的会成为古代君臣相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