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去世更是让人们始料未及。那么,屈原为什么会赴汨罗江而死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和死因。
一、屈原的生平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人。他出生在楚国南郡临湘(今湖南岳阳临湘)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屈原就在楚怀王的府中任职,担任过宰相、左徒等职务。由于他言辞直接、反对陈涉等人的削藩之计,遭到了朝廷中一些权贵的排斥。战国时期的楚国陷入了诸侯争霸的漩涡中,楚怀王也被秦国打败并被俘,楚国也陷入了不稳定的局面。屈原的爱国热情和义愤填膺也由此而生。
屈原退隐在江南,游历于江汉之间,他披荆棘而不辞劳苦,走遍了江南之大地,体验了社会最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在旅途中,屈原留心观察,感悟生活,他的诗歌涉及社会一切层面,有民俗、风景、名胜古迹、牙车、牛耕、鱼渔等。屈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楚国危局的担忧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二、屈原赴汨罗江原因
屈原的一生也充满了波折和悲剧。公元前278年,因为屈原痛恨楚国丞相的贪污腐败和当政者的无能,曾经上书告国不允,结果被当权者朝中大臣所陷害,遭受到了国王的恶意攻击以及世人的唾骂。在信仰宗教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未被列入官方祭祀名单。屈原在被贬谪期间,沉迷于饮酒作乐,身心俱疲,内心孤独无助。加上遭受到政治打击、名誉侮辱,屈原在心理上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信仰的支撑,不得不开始考虑自我毁灭的可能。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屈原听说楚国已经被灭亡了,他严肃思考,深感国破人亡、文化遗失的悲哀,决心寄身诗文,记录楚国之繁荣和灭亡,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研究楚国文化,继续楚辞的精神,为国家荣光而努力奋斗。为此,他写下了《离骚》和《天问》等诗歌,标志着他把文化遗产留给后人的思想。(注: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而在这一天,屈原出于失望、愤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带着厚重的忧愁和悲伤,来到了汨罗江边。据《楚辞.卜居》中以及《吊屈原》中的相传,屈原在眼望升龙、周围的衣带渐明以及那勃勃大气息的鬼神之下,将自己投入江中,化作了汨罗江中的流水声和川流不息的波澜。屈原赴汨罗江而死的确是人世间最悲壮的一幕。他的离世,不仅让后人洒下热泪,更让后人铭记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永恒的典範。
结语
屈原,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寄寓了他对于祖国的爱与忧,他的一生不仅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楚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屈原赴汨罗江而死,不仅是对于个人命运的抉择,更是对于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承载的投入,他用自己的身躯成就了楚国文化的卓越传统和人类文明的结晶。他的声音和思想已经浸透在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之中,不朽的辞章、哀婉的笔调一直渗透着每个人心中对于祖国的感悟和爱。屈原的一生虽然波折多端,但他对于祖国的爱和忧,终究超越了一切,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