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天地 >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刘邦为何拼了命也要杀掉樊哙)

刘邦为什么杀樊哙(刘邦为何拼了命也要杀掉樊哙)

阅读量:2277 时间:2023-02-21 09:25:31 作者:景春华

摘要:刘邦在生命中最后时刻也不忘对自己昔日的兄弟狠下杀手,根本不是因为刘邦老糊涂,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刘氏江山的万世长存。在这个大目标之下,牺牲任何人刘邦都是可以接受的。别说一个樊哙了,就算是他儿子敢威胁到刘氏江山的万世长存,刘邦都不会介意狠下杀手的。而且归根结底,刘邦忌惮樊哙,甚至想要杀掉樊哙以绝后患,并非因为樊哙自身威胁到了刘氏的江山。樊哙也是被人拖累了,这个人就是樊哙的妻姐,吕后。

樊哙是西汉开国功臣,也是刘邦身边元老级的人物。但刘邦晚年喜乐无常,疑心也跟着越来越重,甚至是怀疑到了樊哙头上,对他动了杀心。樊哙是吕后妹夫,身份已经达到皇亲国戚的级别,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他被刘邦猜忌。当时樊哙已经被捕,正准备押回长安,好在最后时刻保住了一命。刘邦其实已经察觉吕后的野心,但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没有好转,最终也是没能限制吕后。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亦是刘邦的妹夫,他不光帮助刘邦夺天下平叛乱,还曾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可是刘邦临死时,却派陈平去杀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刘邦这是在杀功臣。可是,分析一下刘邦所杀的那些功臣,比如臧荼、韩信、彭越、英布,大都是后来加入进来的。像刘邦的老哥们儿,刘邦一个都没动过(卢绾除外,但卢绾是王),为什么却要杀樊哙呢?更何况,樊哙不只是老哥们儿,还是刘邦的连襟。这是怎么回事呢?

樊哙早年靠屠狗卖肉为生,刘邦很喜欢吃他的狗肉,因此经常去光顾,但光吃不给钱。

其实,刘邦白吃白喝也不只樊哙这里,比如还有县里武氏和王氏合开的酒肆,也是他常去之地。

武氏和王氏两个女人让他去喝免费的酒,那是因为只要刘邦坐店,酒肆的生意就出奇的好,所以那两个女人没有意见。

不过,刘邦吃樊哙的狗肉,却并没能使他生意兴隆,所以刘邦这样白吃白喝,他是负担不起的。

尽管如此,樊哙是个讲义气的人,从不和他计较,反而和他一起喝酒吃肉,关系愈发深厚。

刘邦在砀山起义后,樊哙便弃了生意,随刘邦举事。

杀了沛县县令后,在樊哙的鼓动下,城中约有三千余人追随刘邦。

之后,樊哙作为主力干将,不仅在攻城掠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亦很懂得宣传。在向咸阳进发的路上,追随刘邦的人从三千到五千,遂又上万。这样一来,刘邦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起义力量。

攻下咸阳后,刘邦进入富丽堂皇的皇宫,里面不仅有大量的财宝,还有天下最美的姬妾。刘邦本性使然,立刻就住在宫中不走了。

项羽对刘邦不服,于是率兵入关,准备围剿刘邦的军队。

眼见危险逼进,刘邦却依然在宫里寻欢作乐,萧何等人苦劝不住。樊哙是个急脾气,他直接把刘邦半拉半拽从宫中拖出,并劝刘邦率军退于霸上,切不可贪恋秦宫中的一切。

樊哙除了政治上很有眼光,他还对刘邦极为忠义。

在鸿门宴时,樊哙打听到“项公舞剑,志在沛公”,心知刘邦危险, 便不顾性命之忧,带剑拥盾,撞倒阻拦他的士兵,硬生生地闯了进去。

随后,樊哙在帐内“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虽说无礼,但他的威武之相震慑了项羽。所谓“英雄惜英雄”,项羽竟对他多有夸赞,并赐美酒一杯,另加一条大猪腿。于是樊哙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魄。

吃完后又打开天窗说亮话,质问项羽,并替刘邦解释。

由于樊哙来得突然,再加上他又说得似乎很在理,项羽难免也动摇了杀刘邦的念头。

刘邦一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于是借故离去。

樊哙随后出帐,护送他回汉军大营,好歹刘邦的命是保住了。

在楚汉战争中,樊哙更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他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斩杀敌军无数,可谓功勋卓越,因此很得刘邦信任和重用。

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给功臣们封王封侯。

虽说大家出生入死,理当厚遇他们。可是,刘邦得了天下,却不愿意看到这些王侯们的封地几乎占据了他的半边江山,更害怕他们会做大做强,所以他不断借机打压,想铲除这些很有可能颠覆江山社稷的异姓王。

在诛杀燕王臧荼等异姓王,平定叛乱后,樊哙因功再次被封为舞阳侯,官拜左丞相,在朝中权重位高。但樊哙为人低调,从不争功,因此在异姓王多被打压的时候,他得以平安。

可是,樊哙纵然如此,还是差点被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樊哙虽说不争功,为人收敛,又是皇亲国戚。但朝中有人依旧妒忌他的权势,因此在刘邦面前多进谗言。

当时刘邦在平定英布之乱,伤病复发,回到长安城后,又听说燕王卢绾发生叛乱,于是命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平叛乱。

然而樊哙才走不久,就有人对刘邦说,樊哙和吕后串通,以图陛下百年后夺政。

刘邦因为在废立太子的问题,早就发现吕后势很大,羽翼已丰。因此听了这话,深信不疑。毕竟樊哙也是吕后的妹夫,将来他必然会听从吕后的命令。

一想到这些,刘邦就担心以后刘家的江山会被他人取代,因此坐立不安,叫来陈平和周勃,命周勃接替樊哙平乱,而陈平则负责诛杀樊哙。

陈平和周勃,一个是谋士一个是武将,两人出了长安,但却不打算执行刘邦的命令。

一方面,他们担心刘邦这是气头上的决定,万一他消气反悔了,那他们必然招致怨恨。

另一方面,刘邦病重,谁知道他还能活多久?万一不久便去世了,那皇帝就是刘盈,而真正把持朝政的就是吕后。以吕后的性格,必然会杀了他们替樊哙报仇。

所以陈平和周勃一商量,干脆把樊哙绑回长安,交给刘邦,这样好歹也能交差了。

果然,陈平和周勃押着樊哙还未进长安,便听说刘邦驾崩的消息了。于是赶紧把樊哙还活着的消息告诉吕后,吕后立刻下旨释放了樊哙,并官复原职。

相关阅读
刘备和刘邦有关系吗(刘备和刘邦的区别)

刘备和刘邦有关系吗(刘备和刘邦的区别)

刘邦是刘备的祖宗,刘备是刘邦的后裔。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实无可考。他和母亲靠“织席贩履”为生,实在是寒族。这点倒是和刘邦一样,都是出身社会底层。刘备还算是受过教育的,因为他和卢植一起在郑玄门下学习。郑玄和卢植都是当时的大儒,他能是他们的同学和学生,应该还是有学问的。...

2023-03-05 查看全文 >>

为什么都说刘邦是小人(为什么说刘邦是小人的鼻祖)

为什么都说刘邦是小人(为什么说刘邦是小人的鼻祖)

把刘邦说成是无耻小人,这确实是对刘邦最大的误解,如果客观的评价刘邦的话,他其实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君主。在他从布衣到皇帝的奋斗历程里,他至少有三项优点是常人所不及的。一是果敢,一是隐忍,一是大度。...

2023-02-22 查看全文 >>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鸿门宴)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鸿门宴)

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后世总以为刘邦是个无赖混混。其实刘邦是很有能力的,眼光高,能团结人,知人善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领导力很强,可以说是个天才的领导。正因为有了这些超过常人的优点,才能最终重新统一天下,建立起强大的汉朝。...

2023-02-16 查看全文 >>

刘邦为什么喜欢戚夫人(刘邦是什么时候遇到戚夫人的)

刘邦为什么喜欢戚夫人(刘邦是什么时候遇到戚夫人的)

刘邦之所以宠爱戚夫人而冷落呂后,是因为戚夫人年轻美貌且多才多艺,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其实呂后对刘邦来说更像是政治伴侣,只有像戚夫人这样多才又柔弱的女子,才能激起刘邦的保护欲。刘邦之所以后期专宠戚夫人,而忘却了昔日与他患难与共的发妻吕雉。一方面是色衰爱迟,更重要的是刘邦不喜欢吕雉的歹毒与强势。...

2023-02-11 查看全文 >>

太子太保是什么职位(太子太保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太子太保是什么职位(太子太保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统称为“三师”。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查看全文 >>

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的代表作)

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古代四大才女是哪四个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查看全文 >>

庞统是故意死的吗(三国著名谋士庞统是怎么死的)

庞统是故意死的吗(三国著名谋士庞统是怎么死的)

庞统当然不是故意死在益州的,历史上庞统为施展自己的才华,先去投奔了孙吴,因貌丑恃才而骄不被接纳,才投奔刘备,最初也不受重视,后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查看全文 >>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史中的花木兰嫁人了吗)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谁(史中的花木兰嫁人了吗)

历史上的花木兰嫁给了赵俊生。其实,花木兰在代父从军之前,早有婚约的,花木兰的未婚夫是赵俊生,柘城县人。在木兰代父从军的时候,赵俊生担心花木兰在外杀敌吃苦,就冒充是木兰的兄弟,和木兰一起前往。边关平定之后,朝廷传旨,把边关的将士论功行赏后一批一批地撤回,让其复员回家。木兰和赵俊生虽然功劳卓著,也不受朝廷的封赏,趁机以双亲年老多病为由征得了元帅的同意,一道回到了家乡商丘,为双亲尽孝,同时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查看全文 >>

杨玉环喜欢李瑁还是唐玄宗(杨玉环喜欢李隆基还是李瑁)

杨玉环喜欢李瑁还是唐玄宗(杨玉环喜欢李隆基还是李瑁)

我自认为杨玉环一不喜欢李瑁二不喜欢唐玄宗李隆基,我个人认为杨玉环只是喜欢钱和权,如果他心里喜欢寿王李瑁他就断不会去给自己的老公公唐玄宗李隆基做妃子了,李瑁只是个跷板,我觉得如唐玄宗不是皇帝他还会放弃寿王妃去做七八十岁老头的老婆吗,我认为他喜欢的是权利和金钱。...

查看全文 >>

历史上真实的宋慈(宋慈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上真实的宋慈(宋慈是真实存在的吗)

宋慈,字惠父,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建阳(今属福建)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于南宋理宗淳六年(1246年),享年六十四岁.早岁习儒,入仕后经历十余任地方官,多负刑狱之责,终于广东经略安抚使.一生经办案件数不胜数.逝世前两年(公元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

查看全文 >>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失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失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吴三桂反清失败,年纪太大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的长达八年的战争,由于双方都并不高明的表现,甚至可以称作一场比烂的战争。而在这场比谁更不烂的战争之中,年纪更小的康熙笑到了最后。但是,严格来说,吴三桂其实并不是被康熙击败的,而是因为年纪过大最终病逝后,吴三桂集团才被清军趁机彻底消灭。...

查看全文 >>

朱元璋为什么叫朱重八(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四为什么叫朱重八)

朱元璋为什么叫朱重八(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四为什么叫朱重八)

朱元璋有四个名字,其中他排行第四,却叫朱重八原因在于虽然他虽然是在家里排名第四,不过在家族兄弟中排名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不过后来朱元璋自己决定朱重八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才有了朱元璋这个流传千载的霸气的历史名字,他的一生可以说像他的名字一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当前编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