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天地 > 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区别(绿林和赤眉哪个先灭亡)

绿林军和赤眉军的区别(绿林和赤眉哪个先灭亡)

阅读量:5668 时间:2023-02-09 11:25:32 作者:完泰然

摘要:绿林军与赤眉军是新莽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军。绿林军倾覆了王莽新朝,赤眉军推翻了绿林军拥立的刘玄更始政权;故从两支起义军的结局来看,赤眉军更厉害。公元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托古改制,造成社会经济及社会秩序极大混乱。加之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社会危机极度加深,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西汉末年,大臣王莽通过自己高超的演技,瞒天过海式的当上了皇帝,改元新政。可王莽这位大儒皇帝执政的能力并不非他的演技那样高超,当政没几年就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天下再一次陷入混乱。

在混乱的起义军势力中,声势最浩大的要数 绿林军 赤眉军 。原本名气最大的当属刘演,可他属革命没成功就被人杀害;虽然弟弟刘秀笑到了最后,但刘秀所建立的政权性质,已经不是农民阶层,在他的阵营中,知识分子和豪族势力色彩太过明显。

刘秀建立东汉之前,绿林军和赤眉军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虽然时间短暂,但作为流民起义能建立农民政权已属不易。

可两个政权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结束了。

为什么呢?这就讲到了本期的主题: 农民政权的局限性 ,因为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并非带领一帮流民或者武装势力攻下都城,插杆旗立个皇帝那么简单,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绿林军和赤眉军最大的短板,就是守江山的能力不足,而这个“守”字中,就包含太多的能力需要。

目光短浅,导致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失败

绿林军自起义以来,流民气息很重,虽然是一支起义军,但大的作为基本都是靠刘演刘秀两兄弟完成的。如刘秀帮绿林军打赢了昆阳保卫战,这一仗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几乎打垮了王莽政权的全部主力军,这无疑加速了王莽政权的灭亡;再如而昆阳保卫战之后,宛城守将又迅速投降,而围困宛城的正是刘秀的哥哥,刘演。

这两次胜利中刘演刘秀兄弟功不可没,但胜利的果实却被绿林军窃取了。绿林军首领先摆“鸿门宴”逼刘演放弃竞选皇帝之位,而他们则设立了能任其摆布的傀儡刘玄为帝,同时,又暗杀了刘演。这样一来,绿林军彻底摆脱了刘演等人,建立了一个完全由农民操控的政权。

建立政权后,绿林军进攻已经腐朽的王莽政权,长安很快被攻下,王莽被杀新政结束,更始政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绿林军掌握政权以后,大肆封王,随后便在长安开始大肆享受生活,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就此在绿林军建立的政权中拉开序幕。

如果以上内容都不能说明绿林军目光短浅,那 放走刘秀 对赤眉军的拒绝 足以证明他们的眼光不长远!

先说放走刘秀。 刘秀是刘演的弟弟,当初刘演被杀以后,刘秀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只有没人时才会偷偷哭泣。这说明什么?说明刘秀此人胸怀大志,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当年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日后才会有齐王与楚王的成就。


可惜在绿林军眼中,他们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就已经不再畏惧刘秀了。经绿林军内部商讨来商讨去,最终决定把刘秀放到当时局面最为复杂的河北,让他去啃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可谁知,刘秀这一去却是蛟龙入海,为日后建立东汉埋下历史伏笔。

再说赤眉军。 赤眉军当时拥兵30万,盘旋在河南。当赤眉军向更始政权靠拢时,被绿林军操控的刘玄居然拒绝了赤眉军,这俨然引发了赤眉军首领大怒:都是流民起义,你凭什么拒绝我?!

赤眉军可怕不?可怕。

历史证明,赤眉军的战斗力是真的恐怖,自山东起义以来,赤眉军未尝败绩,而更始政权的拒绝又使得赤眉军攒足了怒气西进报复。

这为后面绿林军被赤眉军打败撵出长安又埋下了伏笔。

绿林军建立的政权会失败,最大的缺点就是目光短浅,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这个短板并非他们自己有意疏忽,而是绿林军这个团体的阶级导致的,知识分子的短缺加上傀儡皇帝没有发言权,导致这个政权只能任凭一群流民摆布,最终走向灭亡也在所难免。

土匪行径,注定赤眉军拥立的放牛娃会被赶下台

赤眉军是推翻绿林政权的主力军,但这股赤眉军并非什么先进阶级的代表,而是与绿林军相对的另一股流民力量。被长安的绿林政权拒绝以后,赤眉军首领樊崇为首的赤眉军立志一定要报复!

于是赤眉军分两路:一路由徐宣等率领,过陆浑关向关中开进;一路由樊崇等率领,过武关奔向函谷关。

果然,自身腐败的绿林军不堪一击,赤眉军很快就攻入了长安。攻入长安的赤眉军在建立自己的政权时,开始从内部选皇帝,甄选标准就是刘家血脉。

最终人选确定从原西汉故式侯刘萌儿子 刘茂 刘盆子 以及前朝西安侯 刘孝 三人中产生,可最后怎么选出这个皇帝呢?

说了各位看官可能不信,人家赤眉军选皇帝的方式是:抽签!

没错,就是抽签,一个叫刘盆子的放牛娃,就是通过抽签选出来的天子,“朝为牛郎,暮为天子”就是这么来的。

皇帝贵为天子,后世叫储君,那是从小选择,从小培养,然后经过辅佐才可以委以重任的皇帝,可赤眉军的皇帝却是通过简单的抽签确定的。

虽然赤眉军能征善战,但抽签决定皇帝的方式,可见这个群体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除了抽签确定皇帝之外,赤眉军更让人失望的,莫过于 抢劫

古代战争之所以耗费国力,除了战场厮杀导致劳动力下降之外,更多的是养兵所需辎重粮草太多,国家担负不起,这也成了一个朝代在用兵之前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然而赤眉军却从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粮草辎重不需要投放,获取的方式简单粗暴:抢劫。

这就是赤眉军的特点,流民起义的他们天生就带山大王性质,抢劫是他们的主要获取方式,这也注定他们的政权不能持久。自赤眉军入驻长安以后,当地豪族纷纷自立,没有人愿意与他们有交集,自然给了后来邓禹、冯异包括还未完全散尽的绿林军机会。

赤眉军能起义而且短时间不被消灭,最大的屏障是他们的战斗力,凶狠能战是他们创建政权的最大利器。然而一个政权要存活,仅仅依靠枪杆子是不够的,枪杆子只是需要经济、农民、土地喂养的,而赤眉军高层从来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也是他们最终一定会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最终,在冯异和刘秀大军的前后夹击下,八年里以凶狠抢劫为生的赤眉军退出了历史舞台。

农民阶级的劣根性,是农民政权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王莽新政期的流民起义是被迫的,是为了生存而发起的自救活动,而并非一个优越的阶级推翻另一个落后的阶级,这与后世革命起义推翻清政府有本质区别。

一个政权的掌权者意志,最能代表一个政权的意志,以及它能否存活与发展。 西汉末年流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也注定有它流民色彩的劣根性:

第一,绿林军和赤眉军以满足自我为最终目的,即使建立政权也不会考虑发展和持续生存问题,却被奢靡和享乐侵蚀。他们何曾想过,一个政权的建立,除了满足自己还要让天下百姓也得以生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姓、土地和经济才是供应他们这个政权的基础。

第二,绿林军和赤眉军互不共容,争利思想严重。同为起义军,特别是更始政权对赤眉军的拒绝,直接导致从最开始对王莽政权的同仇敌忾到后来的兵戎相见,目光短浅成了这两个团体的共同短板,他们只盯着眼下的利益,想不到也看不到身边的潜在危机与日后的可能危机,这也注定这样的政权是要被扑灭的。

第三,对土地、百姓和经济没有概念,缺乏治国的谋略和智慧,是绿林军和赤眉军被灭的根本原因。赤眉军从起义之日起,就过着抢劫烧杀的日子,除了自身具备的凶狠战斗力之外,没有任何可以维护政权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土地、百姓和经济的治理能力。

与这两个团体相比,刘秀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正如后世的谋臣朱允升给朱元璋建议的那样,“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才是一个政权建立和稳固发展的正确思路,这也是绿林军和赤眉军两个团体永远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同时 ,这也是刘秀这个以豪族阶层的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结语

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历史更会自己做出选择。

绿林军和赤眉军之所以会相继失败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的,回顾绿林军和赤眉军刚兴起的时间,南阳豪族刘演的起义和加入,原本能为他们带来可以持久发展的新鲜血液,刘演作为豪族势力的领军人物,从制定纲领、组织部队、行军章法等方面,原本有农民起义军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他的疏忽和盲目自负被钻了空子,而刘演死后的绿林军,更是陷入一种盲目发展的局势,这种发展势头也最终只能带它走向灭亡。

回顾后世的多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兵等,那些想要稍有建树的农民政权,就不能脱离一个团体的辅助:知识分子,因为智慧和谋略,是一个政权最不可缺少的发展因素,而非简单的依靠暴力征服。

相关阅读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

明朝是朱棣迁都北京的,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他在那里发展多年,他也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已经有了相当的势力,可以说在北京,朱棣可以消除许多隐患,得意坐稳这个抢来的江山。...

查看全文 >>

苏轼因为什么被贬黄州(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

苏轼因为什么被贬黄州(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查看全文 >>

历史哪个朝代最盛世(中国历史最盛世的朝代)

历史哪个朝代最盛世(中国历史最盛世的朝代)

历史上有四个朝代最盛世,首先是秦朝、第二个就是西汉、第三个是大唐、最后一个那就是清朝了。...

查看全文 >>

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鳌拜到底是不是忠臣)

鳌拜是忠臣还是奸臣(鳌拜到底是不是忠臣)

其实一直到了康熙制服了鳌拜,都没有给鳌拜定谋逆死罪,甚至在鳌拜死后,恢复他的名誉。其实康熙心里清楚,鳌拜压根就不是会谋反的人,他反而是大清的功臣,是爱新觉罗家族坚定的拥护者。鳌拜早年跟随皇太极出生入死,所以对皇太极绝对忠心。...

查看全文 >>

窦太后为什么偏爱梁王(梁王是窦太后的亲儿子吗)

窦太后为什么偏爱梁王(梁王是窦太后的亲儿子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妈妈都偏心小儿子,窦太后也不例外,独宠小儿子刘武。西汉窦太后,传说名为窦漪房,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其出身贫寒,后被选入宫中,吕后将一些宫女分给诸侯王的时,窦氏被分给了汉文帝。与汉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长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最宠爱的是小儿子刘武。...

查看全文 >>

梁山好汉有几个女的(梁山多少个女好汉)

梁山好汉有几个女的(梁山多少个女好汉)

108好汉中有三个女性:扈三娘,绰号“一丈青”,梁山大聚义时,排名五十九,星号地慧星,与丈夫王英共同担任“专掌三军内探事马军头领”。顾大嫂绰号母大虫,登州人氏,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一位,上应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征方腊后封东源县君,返回登州。孙二娘,菜园子张青的妻子,外号母夜叉,担任梁山驻西山酒店迎宾使兼消息头领,迎来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条好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孙二娘被杜微飞刀打中,阵亡。死后追封旌德郡君。...

查看全文 >>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发生地)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发生地)

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

查看全文 >>

历史为何不提川军抗战(抗战川军为什么这么多)

历史为何不提川军抗战(抗战川军为什么这么多)

说到抗日战争,就不能不提到川军。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四川三百五十多万军人出川抗战,每五六个士兵当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为此,在抗战中有“无川不成军”的美名。...

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当前编辑热点